浙江大学临近空间飞行器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4月,重点围绕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领域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博士后1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29人。自中心成立以来,作为主承研或参研单位完成了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航天科技集团国家重大工程、航天科工集团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等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10余项。中心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等单位保持了密切联系与持续合作,为解决航空航天领域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基础和关键技术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动力学、主动流动控制、非定常流/多体分离空气动力学、飞行器设计与气动布局优化、实验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工程经验。近年来,中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获SCI/EI检索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6项。中心拥有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大规模数值模拟与仿真平台(曙光服务器集群:建立了46个节点的并行计算集群,每个节点通用浮点运算峰值达到2.0万亿次/秒;Dell服务集群,建立了46个节点的并行计算集群,每个节点通用浮点运算峰值达到4.0万亿次/秒),建成了超声速混合层风洞(总压最大可达100kPa,总温约300K,马赫数为3.6和2.1,试验时间5-10s)和小型高超声速风洞实验与测试平台(喷管出口直径为Ф120mm,马赫数5-7,有效实验时间大于10s,驻点温度700K左右,前室压力为1.0-10.0MPa)。
浣江实验室由诸暨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学及浙江大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三方于2022年8月15日签约共建。实验室以航空航天领域重大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前沿技术创新与“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聚高层次研发管理人才,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六大研究中心(微纳星群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现代导航与感知技术研究中心、软体机器人与智能器件研究中心、先进飞行器研究中心、空天共性技术研究中心)、三个公共平台(人才培养公共平台、产业孵化公共平台、交流引智公共平台)及三个航空航天领域重点实验室,打造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引育、产业孵化于一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
先进飞行器研究中心由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陈伟芳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领衔,面向我国发展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的战略需求,围绕飞行器发展亟需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重点开展跨域变构高速飞行器降热减阻、新概念飞行器研发、飞行器关键装备和工业仿真核心软件研发等方面研究,建设近壁微流控科学研究平台、新概念飞行器创新设计平台、高端运动控制系统研发平台和面向AI设计的数字孪生仿真平台4个平台,汇聚优势科研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承担国家航天重大科技任务,突破制约我国航空航天气动设计的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实施基础研究成果集成演示验证,产生一批国内首创、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